瞻仰《共产党宣言》的心路历程
宋新滨
家在黄河边的山东滨州,早就知道离家80公里左右的广饶县刘集村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保留下来国内最早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儿时读杨国夫将军的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使得我对那片土地倍感亲切。今年——建党90周年之际——现实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最终使我下定决心去瞻仰这本“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我并不准备去做“学术研究”,“考究”什么,而是去“寻根”,顺便看看风土人情。因而我决心不坐车而是骑自行车去——手段要服务于目的嘛。约了一个曾与我聊过骑自行车外出的朋友,但因为他没有自行车又借不到只好孤身前往。
5月15日 ,早上五点钟,天已经大亮,悄声与怀抱幼子的妻子打过招呼就出发了。
去往目的地的路很顺,沿着省道323一路走去,15公里是小营,再15公里是博兴,又33公里是广饶县城,再往前十几公里就是大王镇、刘集村。18年前我曾沿着这条路到博兴念师范。本想重走这条路会分外亲切,可一路的见闻却让我茫然若失。当年熟悉的景物几乎全都找不到了,满眼尽是塔吊、忙碌的运土车、喧嚣的工地和弥漫的沙尘。
好在刚上黄河引桥就遇到一位大叔,五十多岁,两鬓已经斑白,骑着一辆“大金鹿”的车子,从我身边疾驰而过。于是我就紧跟在他后边,速度一下子就提了上去。后来我们聊了起来,他是去小营和博兴间的焦桥,可以与我同行将近20公里,他家在黄河大坝内“我们那儿的人能吃苦,冬天三四点就起来带上青菜去买,一天骑上二三百里路。”“看样子,咱这里要分成几个小区,再过些年头,堰外倒出地来就该让我们搬迁了,也不知道这辈子能沿上(遇上)吧。”说到拆迁补偿,这位淳朴的大叔说:“仔细的主儿(家庭),能花两辈子吧。”可我不得不说:“成为市民后,生活费用要增加。大多数人一天不干活一天就没有收入。”
分别时我们彼此嘱咐路上小心,我见他额头有细汗——他是习惯于“一股子劲儿往前蹬”的。后来我想,幸亏遇到这位大叔,他让我这个从来没有骑自行车出远门的人认识到自己可以骑得快些。正是靠这个速度我才得以当天骑自行车往返,省去了住宿或者搭车的麻烦——在这不经意间,居然让我增加了自信,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在写此文时,我觉得这是很有寓意的一件事。
到博兴后,本想去看看当年的师范,可几经周折,除了这“花园”、那“佳苑”,一片片楼房树立在那儿,再也不见当年的景象。问一位从残存的村子里赶骡车出来的大叔,才知道眼前这个“美景天城”就是当年博兴师范的地盘。我上前搭话时大叔赶紧勒住牲口,从车上跳下来,热情而朴实。就在楼群的南边是西关村的平房,它们顽强的蜷缩在众楼的压迫下——当年师范就建在村外,我们外出总是贪近路从村里穿行,村里的大人则把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离家在外的学生当成孩子爱怜。而今真可谓“物非人是”。站在这楼群与平房间,怅然若失的心情油然而生,我竟有一种时间轴线在这里发生错乱、重叠的幻觉——一边是所谓的“现代”,一边是所谓的“传统”,人就在这夹缝中。
长着浓密络腮胡的赶车大叔看出了我的心事,对我说:里边还有两栋当年老师的宿舍楼没有扒,进去看看吧。他的眼神也像我一样充满惋惜,还带着些同情。就在我匆忙骑上车子向他道谢时,他喊道:“快去吧,加小心!”这一句话竟让我似乎回到了当年熟悉的生活,期盼已久的亲切感竟以这种方式找到了。
……
赶到广饶县,找到博物馆已经是九点半了。在二楼,首先看到了介绍广饶县早期党员和英烈的图版。李耘生、颜世彬、刘良才、李保贞……。我注意到绝大多数早期的共产党员都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而且他们中不少人牺牲时很年轻——李耘生,27岁牺牲,颜世彬,32岁牺牲。32岁!今年我33岁。可他们在那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多少磨难,为劳苦大众做了多少工作!吕乙亭,一个变卖家产闹革命的共产党员的后代,16岁考入广饶中学,加入共青团,18岁当选学生会长,19岁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担任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的军事教练,24岁,他领导下的三营已经在鲁北、鲁中与敌战斗百余次,就在那年,他没有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却在“太河惨案”中死在国民党军队的枪口下。
我不禁对照这些年龄段回想起自己那时做了些什么——在博兴师范担任学生干部时,组织个活动内心深处总是夹杂着想表现一下自己,甚至想到有机会见到自己心仪的女同学!几经努力也没有滤除这些杂质。而自己那时却自以为是“革命”的,至少是追求革命的,自以为是“为同学服务”的。现在想来,多么可笑,甚至可耻!18岁到25岁在乡下小学当老师,看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是,在学生、同事面前装五作六、好为人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好点就心安理得了。理想、信仰依然是有的,但依然是写在纸上,寄托在将来的。最多就是啃书本、考试而已!后来上了三年研究生,学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可真正学到手的有多少呢?单单坐在教室里能学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吗?
28岁到党校工作,上班前不也做过“厅局级干部”的迷梦么?碰壁后,倒是清醒了,也自发的开始抗争,但免不了失败的结局。愤恨之下也曾有过“壮士断腕”之举,可是胸怀天下的壮志客观上却回避了现实的斗争!思想深处还有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迷信“军事工作”这样投机取巧的倾向!辗转几千里又狼狈不堪地回到党校!这才知耻而后勇,定下决心,立足实际,从点滴做起践行信仰。即使这样,自己说过的那些“豪言壮语”、“至理名言”在行动中做到了吗?打折扣了吗?也许自己不贪恋金钱、物质享受,可自己真的把所有个人得失例如“名”或者“人言可畏”置之身外了么?也许自己对各种歪风邪气、“潜规则”不仅愤怒还敢抵制,可自己坚决么?敢于斗争么、善于斗争么?是不是还有顾虑?甚至心存幻想?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东西放不下?——须知“战术的原则有一千条,一万条,勇敢永远是第一条!”“有奋斗就有牺牲”……
在静静的展厅中,我觉得照片上那些英俊、锐利的眼神在注视着我、质问着我!想到自己这些不光彩的地方,内心是痛苦的,可我无法回避,即使不看这些眼神,现实不也每天都在拷问着我,日甚一日地逼迫我做出抉择么?也许自己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通读《资本论》,看上几本“经典著作”,还可以自以为是地“理论研究”一番,可与刘良才这些只念过几年书甚至没进过学校门的先烈比起来,谁真正读懂了《共产党宣言》?能不能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真谛、能不能按照宣言指引的道路把红旗抗到底绝不仅仅是个主观愿望的问题!当然更不是“学问”高低的问题。
……
终于见到了那本向往已久的《共产党宣言》了。放大的封面挂在墙上,马克思凝视着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人。这本薄薄的书静静的躺在那里。犹如夜空中的北斗星,总能为黑夜中的人照亮路程,为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又如显微镜和望远镜,让人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迷幻中看清事物的本源,剥去各种各样的伪装,让每个人在她面前现出真身;更像是战士手中的指北针,让战斗的人们驱散迷雾踏正途。
站在这本著作面前,我不自觉地双脚并拢,收腹挺胸,呈立正姿势,望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四下里悄然无声,博物馆的自动灯相继熄灭,幽静的背景之中只有那本著作和马克思的画像光亮无比。这一刻,时空仿佛凝滞,一切自以为是、焦灼不安、愧疚自责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对信仰的执着——犹如悬崖间经过层层蒸凝、过滤的水滴,恬静而又不会屈服于任何外力,只是坚韧的向岩石冲击,无所畏惧,无所顾虑。
我不自觉地握紧了双拳,仰望着马克思的画像,顿时有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无私者最勇敢、无私者最智慧、无私者最道德、无私者最强大!
……
下午瞻仰了刘集村党支部旧址,参观了陈列馆,在4D影院,短短8分钟的《红色刘集》,虽然制作还称不上精良,但仍沉浸其中,片尾国际歌响起时我浑身的血脉也要贲张了——牺牲了那么多优秀青年和志士建立起来的红色江山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有闪失!中国不是苏联更不是东欧,在中国搞那一套只怕是打错了算盘!哪怕自己只是一滴水,但只要汇入大海就有了无穷的力量。
无私是自己坚守信仰、安身立命的根基,但无私不是“道德修养”“修”出来的。只有把自己投进工农劳动者的海洋中,老老实实地改造自己,才能洗尽浮尘,回归本色,才能在社会实践的泥土中把无私共产党人的根扎的深、扎的牢,“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幸福和安全是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最大的痛苦和危险是脱离群众甚至背离群众——丢了手中的“刀子”,再华丽的刀鞘也无济于事。
补后:无论是刘集村所在的“全国百强镇”——大王镇还是广饶县城、博兴县城,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金色大字在许多机关的门口迎着阳光熠熠生辉;刘集村更是红色的海洋;虽然一路上很多地段化工厂的浓烈气味刺鼻,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仍如清风徐来,想到这些,我信心百倍的踏上了归程,终于在19点30分赶到家。
这一天不仅我的身体经受了很好的锻炼,心灵也得以净化、升华,真正找到了家,以后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不会迷失方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5月17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