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新时代网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站内
|
人工智能能否跨越到人工智慧----基于双方向、多结构、发散式系统混沌逻辑与人脑认知基本原理的探讨
田忠国
有感于龚怡宏先生撰写的《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类智能——基于机器学习与人脑认知基本原理的探讨》一文,写了本文。
因为,龚先生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局限于人工智能的现实和对人脑认知基本原理的认知。但是,我们认为,龚先生在阐述其基本观点时,并没有把双方向、多结构、发散式系统混沌逻辑纳入视野。
什么叫发散式系统闭环呢?
由外界触发(包括触觉,感觉,视觉,嗅觉)的联想、推理、判断逻辑体系,我们我之为发散式系统闭环。在中国古代,易经是双方向、多结构、发散式系统混沌逻辑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基本模式下,使我们领略到,这种辩证逻辑不仅可以单方向推理,而且具有双方向的推理作用。
什么是双方向、多结构呢?
简单的说,双方向就是程序逻辑具有相反方向的逻辑推理逻辑,而多结构就是,双方向发散式系统闭环混沌逻辑,可以在不同的结构中独立运动,又同步自动、同步互动、同步异动。
一
龚先生在总结人工智能时说:
“过去几年里,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使它成为人工智能王冠上最光彩夺目的明珠。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系统把语音识别的精度提高到了产品级的精度,从而为人类与计算机及各种智能终端之间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便捷的交互方式。将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图像内容及人脸的识别,科学家们取得了能够与人类视觉系统相媲美的识别精度。”
很显然,这一总结即精确又全面,似乎揭示---起码在理论的表面上---了人工智能的一般规律。为说明人工智能的局限性,龚先生又说:
“脑神经科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人脑由大约个神经细胞及个神经突触组成,这些神经细胞及其突触构成一个庞大的生物神经网络。每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与其它神经细胞进行连接与信息传递。当通过突触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超过某个阈值时,神经细胞便会进入激活状态,并通过突触向上层神经细胞发送激活信号。人类所有与意识及智能有关的活动,都是通过特定区域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激活与协同工作而实现的。”
龚先生的这番论述,代表了人工智能界正统的基本观点。即,要做一个与人脑相类拟的人工智能是不可能的。
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模彷“神经细胞及其突触构成一个庞大的生物神经网络”,将人工智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还是有可能的。据我所知,谷歌、微软等公司的基本思路就是如此。也可以说,这是人工智能的主流思路。
但我们的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了解生物神经网络的物质运动规律。模彷的结果只能是,象,但不是生物神经网络的运动模式。
龚先生举例说:“早于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学家W.A.Pitts就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了生物神经元的计算模型(简称M-P①模型),为后续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M-P模型的结构如图1(a)所示,它包含n个带有权重的输入,一个输出,一个偏置b和一个激活函数f(·)组成。n个输入代表来自下层n个神经突触的信息,每个权重代表对应突触的连接强度,激活函数f(·)通常采用拥有S-型曲线的sigmoid函数(参见图1(b)),用来模拟神经细胞的激活模式。”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是按照这一逻辑制做的。
但在中国古代,还有另一种逻辑模式,即,外界任何一个感觉或任何一个视觉或任何一个触觉或任何一个观念,都可以激活整个系统,做无限推理,而且,又可以回归到最初的触点。这个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方向、多结构、发散式系统混沌逻辑。或许龚先生认为,他没有发现中国古代有这样的逻辑体系。但是,我们说,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
二
其实,要解决人工智能问题,就必须解决意识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曾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还说,意识不过是人类大脑中的特殊物质。
马克思的观点揭示了这样的根本规律:
1)、意识是物质的;
2)、观念可以转变物质;
3)、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说,观念既然可以转变为物质,(特殊的)物质也一定能转变为观念。或许说,观念的呈现是另一种物质呈现形式。
由此推之,双方向、多结构、发散式系统混沌逻辑,需要特殊的物质才能开展意识的逻辑运动。那么,这种特殊的物质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推理的不错的话,那么,这种特殊的物质就是,能承载时空信息运动的物质。或许龚先生说,我们这样说等于没有说。因为,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什么物质可以承载时空信息运动。但是,我们认为,有了这个基本思路,或许,人们注意到这一从逻辑上说可以实现的路径,就会在科学实验中寻找这种物质。
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劳斯认为,实验室是科学知识主要的制造空间和场所。塞蒂娜则认为,科学实验室是一种科学最为重要的文化实践。
我们虽然不赞同这些近乎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也揭示了科学进化的基本规律,比如,科学实验不过是对观念(科学知识。文化)的检验与证明。
我们更赞成吴彤先生的这个观点,即,“实验室创造了可以全程追踪微观世界的空间。科学家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可以全程追踪微观人工世界的空间,所有的研究就不可能稳定化,而稳定化,恰恰是科学可以突破实验室之外墙,把实验室搬到世界里,改造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在没有做到突破实验室之外墙之前,在实验室里先搞出来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发现新物质和发现新物质的规律,就是科学的一大进步。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人们会想起对实验工具进行全面革命。
劳斯和塞蒂娜的观点,从马克思的观念可以转变物质的观点的反面,证明物质的存在不过是观念的存在。如果他们的观点正确,那么,就证明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即,观念是物质之信息,物质是观念之呈现。当然,这只是从逻辑上说的。如果从彻底的唯物主义角度说,观念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也能说得过去。
三
龚先生在文章中说:“人类智能的目标不是准确。人类智能并不追求在精神世界里客观准确地再现物理世界。上帝设计人类智能时,不假思索地直奔“生存”这一终极目标而去:用最合理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生存优势。”
但我们认为,龚先生的这番高论,说的到不像人类,而是游走于感官世界的动物。因为,在我们看来,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在为生存寻找或创造条件的同时,追求精神世界同物理世界的合一。如果人类仅仅如龚先生所说,都是生存的动物,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没有发生但将来必定发生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化,便无法解释。当然,用龚先生的解释则是,是上帝创造了思想文化,科学文化。
但问题是,不论用什么样的逻辑,龚先生能证明上帝是如何创造思想文化,科学文化的吗?如果不能证明,很显然,这只是龚先生的感官妄言。
但是很显然,龚先生在接下来的论证中,比如说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却毫不客气的否定了自己“直奔“生存”这一终极目标而去:用最合理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生存优势”的结论。由此可知,龚先生抛出这一观点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拓展本阶级的利益空间。龚先生后来的一段话,比如,“社会对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智慧以及发明创造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们将会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逐渐成为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就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了。
但龚先生最后,还没有完全忘记装扮成大善人的面孔:
“了解并解决科技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挑战,仍然是人类需要面对的任务,而机器是无法替代人类解决这些问题的。”
其实,马克思主义早就为人类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使所有的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使资产阶级的贪婪、无耻,得到了自由而又疯狂的发挥,制造了种种惨剧。
正因为如此,当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慧时代,人工智慧同样会加入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践行真理的行列,同人类中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践行真理的人们一道,为砸碎一个旧世界,迎接一个新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是不以龚先生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龚先生今天怎么努力,试图剿灭人工智能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践行真理的逻辑体系,但最终结果必然是徒劳的。
2017-2-27
蓝星新时代网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站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