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基布兹”—犹太人立国之本  _3.文明之回望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3.文明之回望 > 详细内容
大锅饭“基布兹”—犹太人立国之本  
作者:太极毛  发布时间:2011/10/6  阅读次数:4894  字体大小: 【】 【】【

  

             大锅饭“基布兹”——犹太人立国之本  

  

位于中东之角、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的以色列,国土狭小、资源贫瘠,国土面积仅7878平方英里,人口700多万,以犹太人为主,面积和人口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是一个建造在沙漠和戈壁之上的袖珍之国。  

    

以色列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三权分立原则。 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具有完善的多党制的自由民主制国家,公民拥有各式各样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  

    

但人们想不到的是以色列立国时期的经济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直至现在还是这种经济占绝对比重。马克思所描绘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图景,却在以色列的三百多个“基布兹”变成了现实。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以色列可以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三大宗教发源地的原因,也是当今能实行局部(三百多个地方)共产主义理想而能与资本主义和谐共处的国度。所以以色列虽小却可以谓之为人类世界的灿烂明珠。  

    

以色列的“基布兹”-这个才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锅饭基布兹(希伯来文קיבוץ,英文kibbutz希伯来语“集聚”、“团结”、“集体定居点”的音译,意思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它既是一种农业经济实体,也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自治组织。与中国的人民公社有不少相似但两者的命运却有天渊之别。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公社企业,但没有哪一个国家让自愿的集体社区扮演如基布兹在以色列扮演的那样重要的角色。  

    

“基布兹”是以色列复国主义运动之源,并在此成长和壮大。“基布兹”创建人都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早在20世纪初,从东欧就移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的思想受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受本世纪初俄国激进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他们到巴勒斯坦不仅要建设一个新的政治实体(如赫茨尔)和新的文化中心(像本·耶胡达),而且还要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体制,即不仅要创造一个现代国家,而且要创造一个基于平等和劳动两种思想之上的新型社会。劳动思想在这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这批“乌托邦”理想社会理论的基本点,同时也是现实的必需。本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可说是一片荒芜之地,严重干旱,几乎没有树木,并流行多种疾病。空洞的理想在这片荒漠面前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亲自劳动”思想成了实现巴勒斯坦“社会主义之梦”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A·D戈尔登(Gordon)。正如本·耶胡达认为,唯有复苏希伯来语,才能彻底使犹太人与祖国相认同。戈尔登认为,唯有通过在以色列土地上身体力行地劳动,才能治愈和净化犹太人回归祖国的心灵。他把这种劳动称为“希伯来劳动”,他认为“希伯来劳动”既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目的之所在,因而就是生活的最高价值之所在。因此在以色列,你看到图片上的戈尔登是一幅留着长长胡子,身着农民服装,在“基布兹”的农田里弯着腰,双手拿着锄头干活的形象。  

    

犹太复国主义吸引着无数犹太精英回归巴勒斯坦,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基布兹”作为以色列建国的根据地为以色列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和环境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不了解“基布兹”及其发展过程,就无法了解以色列。实际上,当你翻开以色列的地图,看到300多个小黑点旁用希伯来语标出的“基布兹”星罗棋布的遍布全国,你就不难想象它在以色列的重要位置。它与中共开辟红色根据地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也不难想象毛泽东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以色列人的心灵是如此相通,这些“基布兹”就如中国的红色根据地,最后连成一片成了以色列建国的根基,这也是弱小的以色列为何一建国就可以对付其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武力围剿且能生存下来及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犹太人最初迁回以色列时,由于缺乏各种资源而只能生活在集体里,在这种集体范围内,邻居们互相帮助和依存,一起去田地里干活,一起抚养孩子,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抚养孩子,就把孩子交给集体农庄抚养,他们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团体,这就是公有制集体农庄的基布兹。基布兹大约产生于十八世纪,也就是说以色列搞公有制集体农庄至今已搞了127年,超过一个世纪了,比1928年才开始搞集体农庄的苏联早了19年,比中国的人民公社早了49年。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09年,一批东欧年轻犹太移民在太巴列湖附近的德加尼亚创建了第一个名叫“克武查” Kinneret)的新型农业集体生产组织,这就是第一个“基布兹”。 这个基布兹最初只有7成员,他们集体劳动、集体生活、集体拥有并且保卫自己的财产和安全。早期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清运岩石、沙砾,在上面盖起简易住房,然后挖沟掘井,引水灌溉,尝试种植谷物。同时还艰难地清除一片片沼泽污水坑;减少蚊虫的肆虐和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为后来陆续到来的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期间曾有些人因忍受不了这恶劣环境和艰苦的劳动而离开了巴勒斯坦。38年之后到以色列建国前夕,基布兹的数量已增至145个。以色列建国后,基布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世纪末,在以色列全国各地,从北部的戈兰高地到南边的红海以色列的基布兹总数约300多个。遍布以色列全境。“基布兹”成员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4%,12万多人。大的“基布兹”拥有2000人以上,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虽然每个基布兹在社会上和经济上都是个自治单位,但是许多全国性的联合会向它们提供活动的协调以及某些服务。最大的全国性联合会是统一基布兹运动政治上与工党相一致;按照它的希伯莱语首字母缩略词被称为塔卡姆,大约占有60%的基布兹。第二个基布兹artzi运动占32%左右的基布兹,政治上接近左翼联盟。第三个是基布兹宗教(宗教基布兹)占6%的基布兹,政治上与右翼相一致;还有两个全国性的极端正统的基布兹属于从生到人正统运动。这些组织在1963年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对于政府,它代表“基布兹”运动处理政治和金融问题;对“基布兹”本身,它具体指导农业、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制定文教计划,并研究“基布兹”内的各种社会问题。)“基布兹”对国家的作用在以色列,生活在“基布兹”里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4。“基布兹”曾经非常辉煌,农业产量和农产品出口量曾占全国总量的40还多,现在还创造着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以色列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每年还向欧洲出口大量水果和蔬菜,但凡是介绍以色列的书籍,或是到过以色列的人,莫不给予“基布兹”特别的关注,多数基布兹的布局差不多,中心有诸如餐厅、礼堂、办公室和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其周围是成员的住宅和花园,在其外就是体育和教育设施,周边则是工业大楼和农田。  

    

二:天下为公的“基布兹”  

1)所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和个人收入均归集体所有。除分配给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外,基布兹成员不拥有任何私人财产。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一起劳动,共同生活。     

2)实行个人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制。“基布兹”的住房、汽车、学校、图书等等属于“基布兹”的每一个人。在基布兹内,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基布兹成员所需要的一切,从住房、儿所与学校抚养和教育,直至成年后成为基布兹成员。卫生、教育和食物,都由基布兹负责。他们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子女由公共托。   

3)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基布兹成员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一律平等,人人在生活用品的享用、选举、教育、娱乐、休假等方面都享有同等资格。     

4)各尽所能,禁止剥削。在基布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成员都必须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无劳动能力者则由基布兹提供生活保障。基布兹既没有雇佣劳动,也不允许其成员受雇于人。如何分配年度利润,也由大家一起商定。社员平常的开支,包括吃饭、穿衣、看病保健、教育、旅游乃至听音乐会、看电影等全部免费,并由集体统一分配。在“基布兹”的食品店、服装店,每个成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表格,需要什么只管拿,签个字就行,所以说“基布兹”内部没有金钱往来,成员不领取任何报酬或工资。但一般“基布兹”都为每个社员设有一个外购用的帐户,如果所需东西在“基布兹”内部实在买不到,则可以从帐户上取些钱到外地购买  

      

    

5劳动光荣。基布兹人把生产劳动视为创造财富、保持集体凝聚的巨大力量,所有有劳动能力的男女成员都积极而热情地参加集体劳动。劳动光荣是人们的基本理念。即便是国家议员和政府要员,只要他是基布兹成员,每年必须回来参加劳动一段时间。     

    

6)劳动学习相结合。基布兹成员一年中大体上只干半年活,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娱乐或外出旅游。基布兹对各种工作实行轮换制度,因为这既可以克服劳苦不均现象,又可以避免枯燥感。轮换期有长有短,一般是一年轮换一次。但从事较高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则相对稳定一些,他们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轮换一段其他工作后又重新回到自己的专业岗位。     

    

7)士农工商一条龙。现在几乎每个基布兹都有自己的工厂,从时装、食品、家具到电子设备、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以及计算机、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都有生产。其中相当一部分还用于出口。为了增强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一些地区的基布兹走上了联合的道路,建立起了较大规模的区域性联合企业。     

    

    

三:英雄辈出的“基布兹”  

以色列有许多精英人物都是来自“基布兹”。从1948年建国至今共有8总理其中有4位来自“基布兹”。他们分别是本·古里安、摩西·夏里特、莱维·艾希科尔和果尔达·梅厄。以色列精英人物中有相当多的人要么生活在“基布兹”,要么在那里出生。在工党执政的29中,其内阁成员的1/3都来自“基布兹”。在以色列国防军中,许多高级将领原本也是“基布兹”成员,如曾任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的摩西·达扬,就出生在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克武查”)。   

    

四:大锅饭的“基布兹”  

    

开门七件事:  

1:吃在大饭堂:其实公共食堂是基布兹的中心,“基布兹”成员家里一般没有厨房,大家都在集体食堂就餐。一般采取自助餐的方式,各人自己挑选食物,然后端到桌上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食堂里除专职炊事员外,全体成员都要轮流到食堂帮工。食堂就餐。一般采取自助餐的方式,各人自己挑选食物,然后端到桌上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食堂里除专职炊事员外,全体成员都要轮流到食堂帮工。     

2:早前轮流一套衣:早前服装完全属于集体,一个成员这星期穿的衣裤,换洗后下星期可能就轮到另一个人穿。现在生产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人们可到“基布兹”商店自行挑选服装。为满足成员对样式、颜色的要求,“基布兹”还到外面去购买服装,“基布兹”设有统—的洗衣房。从袜子到毛毯全部免费洗、补、熨、烫。     

    

3:免费一套房:成员住房由“基布兹”统一提供。基布兹成员的住宅大多为花园式的二层别墅,未婚者也都有单间住所。房间内的一切全部从基布兹领取。住宅周围种满花草树木,环境优美。每户都有一套舒适的住房,包括客厅、卧室、卫生间等。房里的一切,从灯泡到电视机、家具等等,一切全由“基布兹”提供。但家庭的布置并非一模一样,人们可在费用差不多的前提下,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物品的样式和颜色。     

    

4:出有车:“基布兹”购有自己的大小轿车。因公或节假日用车免费,因私用车,需缴汽油钱。“基布兹”可说是个设施齐全的小社会,其成员一般不出“基布兹”就可满足一切生活的基本需要。“基布兹”的服务设施,包括招待所、游泳池、健身房、博物馆、中小学校、医院、食堂、犹太会堂、服装店、超级市场、洗衣房、工厂、仓库、工具房、电工房、养鸡场等等。     

    

五:实施全民民主的“基布兹”  

“基布兹”全民民主的特点就是会议多, 它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每周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大会。它的日常事务由全体大会选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下辖生产计划、文教、劳动、财务、卫生体育、住房等若干专门委员会,遇到问题先由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表决,然后将讨论决定交成员代表大会最终表决。在大一点的“基布兹”里,全体大会一般在大礼堂举行,台上设有发言台,安有麦克风。小一点的“基布兹”就在食堂举行,晚饭后把餐桌擦干净,就地举行全体大会。经百年的实践,在“基布兹”形成了系统的辩论、投票和动议程序。在决定所谓原则性问题时,简单多数票还不够,必须有2/3的票才行。基布兹实行全体成员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布兹的最高行政领导是秘书长。秘书长下设几个专门委员会,如教育委员会、生产计划委员会、财务委员会、住房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各委员会主任与秘书长一起组成基布兹的执行机构——秘书处,负责处理基布兹的日常事务。秘书长和各委员会主任都由基布兹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2年至3,专职专任。各委员会的委员则由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基布兹成员轮流兼职担任。有关基布兹的各种重大问题均由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基布兹每周六召开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并通过基布兹的预算和生产计划,批准接纳新成员,对管理者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等等。  

    

六:集体主义从娃娃抓起  

为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基布兹”人的子女从小就得过集体生活。婴儿出生后交育婴园,一年后转入托儿所。孩子在45岁时进入幼儿园,7岁上小学,13岁之后进入少年之家,18岁中学毕业后服完两年兵役,方可申请加入基布兹。这样,基布兹人由于长期过集体生活,集体观念、平等意识极强,而血缘观念、家庭观念则较为淡漠。不了解这里儿童集体住宿生活的外国人,常常对此感到困惑,认为它缺乏母子亲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天下午4点左右,“基布兹”的孩子们回到父母身边,与家人一起呆到睡觉时间,然后由父母把他送回集体宿舍,在那儿给他唱童谣和催眠曲,并让孩子喝上一杯奶,然后在晚安声中吻别。幼儿园由专人负责看护孩子。  

    

七:进出双向选择  

是否进入基布兹,是每个以色列人的自由选择。外面的人可以选择加入,里面的人可以选择退出。退出基布兹,会得到一些经济上的补偿,相当于退休金。凡年满18岁并服满两年以上兵役者可申请加入基布兹。申请者要经过一年的考察后方能成为正式成员。凡表现不好、屡教不改的基布兹成员,全体成员大会可以决定将其开除出去。  

    

八:全民皆兵  

 在军事方面,每个基布兹都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基布兹成员都有武器,他们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在1967年的“6·5”战争中,以色列30%的空军驾驶员和近1/4的陆军军官是“基布兹”成员。在这场战争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也都来自“基布兹”。  

    

九:言论自由  

“基布兹”的许多人思想相对比较激进,人们对许多问题容易“上纲上线”,与什么复国主义宗旨、赫茨尔思想、戈尔登传统和平均主义等等扯上关联。于是,在“基布兹”原则问题往往很多很多,一辩论就是大半个晚上。大家明天还是高高兴兴地照常工作,一切如常。  

    

十:与时俱进  

“基布兹”因时随势而变,“基布兹”从事的农业生产利润越来越少,于是转而发展工业。他们愈来愈认识到,未来的经济不能仅靠农业(苹果园、养鸡场、养牛场和粮食作物)等,还要发展工业。现在“基布兹”工厂什么都生产,产品从时装、食品、家具到电子设备、农机以及计算机等,种类繁多。这一变化在“基布兹”内部曾引起一场“在工厂按电钮,还是用双手在土地上劳动”的大争论。但经济的压力迫使许多“基布兹”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社员安排到工业建设上。如今,许多“基布兹”正在讨论是否引入工资的观念。一些人担心,为适应环境变化所作的这些调整,将使“基布兹”危险地背离最初的原则。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种妥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基布兹”生存的关键所在。经济变革是“基布兹”面临的一个问题,但“基布兹”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基布兹”人口的减少,即青年一代的认同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在富庶和繁荣中长大的“基布兹”年轻一代,受社会享乐思想影响,希望自己有小汽车,有更多的钱到国外旅游,对“基布兹”狭小的天地感到不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和渴望,有部分年轻人在服兵役或到高等学府深造后,不回到土生土长的“基布兹”,而是到大城市去工作,这一现象无疑将会影响到“基布兹”的未来,但决不会如中国人一样时刻有人想彻底解散人民公社一样去解散它。虽然“基布兹”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它在以色列的地位是不可或缺。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着“奇迹”,它的耕地面积为全国耕地的35,其农业产值却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色列全国一半的小麦、一半多的牛肉和作成的棉花产自“基布兹”。它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国的7,近些年“基布兹”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了许多旅游景点,并提供一流的饭店服务。  

    

“基布兹”如磁石般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旅行观光者,每年更还有许多志愿者利用暑假到这里来打短工和学习。这些志愿者大多不是以色列人,而是欧洲青年。他们来“基布兹”的目的一方面是探究社会主义的真正面目;一方面同朴实好客的“基布兹”人一起在田里劳动,参加“基布兹”大会和各种群众活动,真正深入到“基布兹”的生活中。亲身了解体验天下大同的滋味。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基布兹”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小型共产主义的社区,近年来虽然受市场冲击处于逐渐适应之中,有一些可能面临“倒闭”,有一些也不再共同工作,只剩下生活共同体;但仍有许多富裕的“基布兹”,继续发挥原有机制的传统威力,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在荒芜的土地上,继续用心地经营着这些共产主义式样的人类理想国。  

    

    

参考文献  

  Baratz, Joseph. A Village by the   Jordan  : The Story of Degania. Tel Aviv: Ichud Habonim, 1956.   Bettelheim, Bruno. Children of the Dream. New York: Macmillan, 1969.   Dubnow, S.M. History of the Jews in Russia and Poland.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20.   Gavron, Daniel. The Kibbutz: Awakening from Utopia Rowman & Littlefield, Lanham, 2000.   LaQueur, Walter. A History of Zionism. New York: MJF Books, 1972.   Rayman, Paula. The Kibbutz Community and   Nation   Building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Segev, Tom. One   Palestine  , Complete: Jews and Arabs under the British Mandate. Metropolitan Books, 2000.   Silver-Brody, Vivienne. Documentors of the Dream: Pioneer Jewish Photographers in the   Land  of  Israel   1890-1933. Magnes Press of the   Hebrew   University  , 1998.  



来源:乌有之乡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