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_5.新时代评论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5.新时代评论 > 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
发布时间:2015/9/24  阅读次数:5081  字体大小: 【】 【】【


           2015年09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商志晓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时常被追问。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于当今时代?能否继续指导我们解决当今时代课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

  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地位,源于其科学品质与风格

  思想旗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遵循,是人们武装头脑、统一意志、凝聚信仰的理性基石,亦是一个政党、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高擎的思想旗帜,有其深厚基础和坚固支撑。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广博丰厚而又大气磅礴的真理体系。它奠基于前人已有思想成果,在扬弃中继承与创新;回应社会现实需要,由问题引导并从解决问题出发;通过解蔽繁茂芜杂现象,揭秘社会生活基本事实;深入事物内层和历史深处,探寻必然联系和基本规律。在历史与逻辑、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隐到显、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图景和发展路径,为人类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命运、无产阶级前途指明了方向、昭示出未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体系,在自然、社会、思维等各领域展开,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呈现,纵横交错,联结贯通,蔚为大观。

  其二,马克思主义是融世界观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思维创造。在观察世界、社会、历史,在认识自然、人类、思维,在剖析阶级关系、经济结构、资本运行的过程中,它提炼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判断和基本原理,致力于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把握,在“世界观”意义上给予我们以全景式的崭新理念;同时它把唯物论与辩证法、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历史与逻辑统一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方法论原则,运演于理论构建和思维创造之中,彰显出特有的“方法论”体系及其非凡价值。

  其三,马克思主义是诉诸行动并志在改变和创造的实践哲学。它根本性扭转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纯粹认识论旨趣,不再热衷于超越于历史、外在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象牙塔之学,力图以唯物主义方式回应历史之谜,将“改造世界”的抱负与追求鲜明地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它以“不崇拜任何东西”的批判精神,与一切僵化、教条和形而上学的思维和观念进行坚决斗争,坚持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它以实践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持续从鲜活生动的实践中汲取勇气和智慧,在积极参与实践、干预和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充分发挥理论的能动作用。

  其四,马克思主义是坚守人民立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指南。它终结了神学和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强调人民群众一代接续一代地生产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它把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必然携带阶级利益的价值追求与历史发展的客观目标贯通起来,把合目的性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要求协调起来。马克思主义既谋求推翻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阶级使命,又着眼于在遵循历史规律基础上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进步,实现了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价值追求与真理规范、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在性质、内容、方法、旨趣、立场等方面展现的科学品质和风格,以及蕴含其中的开放性、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等基本属性,是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理论学说未曾企及的,其思想影响和实践效能也是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理论学说未曾实现的。它站在人类思维的制高点上,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争取自由解放、迈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旗帜,也必然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和一切进步团体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灯塔。

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仍无可替代

  内在的科学品质与风格,与外在的现实需要与呼唤,共同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置于当今时代的现实语境来考量,马克思主义并未因时代更新而“褪色”,更未因条件变迁而“失语”,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代时空中依旧熠熠生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理论与科学方法论依然为当今时代所需。任何理论因所生成的年代和地域,不可避免带有时空条件等方面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五至十年一周期的观点、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过高估计、对无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先爆发并取得胜利的判断、未来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与货币的预测等,都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或不适用于当今现实了。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更为根本的是大量具有真理性质和普遍意义的普适性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理论,政治经济学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关于阶级、政党、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等,不仅仍适用于当今时代,而且有的将对人类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其中最具生命力和科学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和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成为我们不断从中汲取思想力量和方法指南的不竭源泉。

  其次,既承袭历史又吐故纳新的当今时代仍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视域中。在用“当今时代”指称当下(或延及此前一定时段)时期时,我们对时代的认识不能孤立化、封闭化,而必须与以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为划分标志的整体时代(大时代)、与以主题内容和基本任务为区分界限的阶段时代(分时代)紧密联结。我们目前所处的整体时代是由二十世纪初起始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在经历了主题为“战争与革命”阶段时代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到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阶段。当今时代既由整体时代、阶段时代发展延伸而来,又是整体时代和阶段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尽管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们探讨和思考的最根本最核心问题,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行冲突、无产阶级的现实责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方式等关乎资本主义命运、社会主义前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亦即完成和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他们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既脚踏实地又登高望远,使得一系列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点和认识判断,并没有因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并发展到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出现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并遭受重大挫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并存竞争发展等新情况而丧失其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立足当今时代,我们依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依然清晰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

  再次,时代的前进与发展使马克思主义面临拓深发展的新机遇。时代主题的深刻转换和时代特征的持续更新,同时带来许多新问题、提出一些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对,而不只是躺在已有的理论成就上以不变应万变。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齐头并进,国际政治力量与大国关系深度重构,民族文化进入多元并存与全球融汇新时期,世界文明在碰撞对话与交流互鉴中前行;全球问题的积累、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治理方式的调整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化,工人阶级“蓝领”“白领”的结构变化及生活水平提高,西方民主式微与霸权受阻,中国道路的世界性影响愈加深广;连同人们从某一角度概括出的以“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虚拟社会”“科技、电子、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时代特征等,都既富于挑战又蕴含机遇,亟待马克思主义进行综合分析与深度思考。面对诸多时代课题,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要作出新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判断,依然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依然要从中获得理论启迪和方法指引。

  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当代意义,实为现实社会所需、当前实践所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凡每一重大历史转折和重大事件出现,人们总是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着力汲取智慧和教益。“苏东剧变”虽然使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跌入低谷,但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热潮却一浪高过一浪:在伦敦、纽约、巴黎等地每一或二年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大会”“世界社会主义大会”“国际马克思大会”等,都吸引高达上千人或数千人与会者;在诸如“千年思想家”“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等评选或民意调查中,马克思屡屡当选并高居榜首;“马克思没有死”“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改变了世界”等口号,在新世纪仍不绝于耳、响彻时空。在2008年最近一次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畅销。这一切,毫无疑问,是缘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缘于马克思的深厚学养、人格魅力和崇高社会理想。

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当代中国承百年变局走向伟大复兴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时,恰是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亡困境、步步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之日。东西方这两件本无联系的事情,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历史捏合在一起。在中华儿女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努力屡屡碰壁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民族解放独立的方向路径才清晰可见。先进政党和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产生出伟大的现实力量,由此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成就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至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百年变局。承接百年变局,走向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依然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

  一要坚守思想阵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不能以某种思想产生的年代判定其价值,像中国孔子、孙子的思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马克思恩格斯年代久远得多,却依然在人类思想宝库中闪烁夺目光彩。马克思主义历时而不过时、适用而未失用、有为而非无为。我们要结合后继者和后续理论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要看到它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看到它依然不减的解释力、指导力、吸引力,既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以我们从事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土壤中,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二要积极探索实践,致力于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赖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才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才成为“战斗的唯物主义”。只有在积极探索、推进实践的基础上,后人才能够完成列宁所强调的“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的任务,达到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的要求。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发展到新的阶段、新的形态,像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任务,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中国应有的责任意识和历史担当,必将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三要全面创造提升,为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当代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首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发展好自己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同时也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和影响,致力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时代任务的完成。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务必不能骄傲自满、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新的提升、新的创造、新的发展。作为一个秉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不只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它的意义不限于中国,而成为世界性的伟大事件。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