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新时代网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站内
|
导读: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科学研究看上去就像一段不停前进的旅程:每一次发现都有助于建立对事物的了解,每一次实验都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基本法则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七个令科学家更加困惑的研究发现,它们非但没有揭露事件的本质,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谜团,使研究人员开始怀疑他们最基本的臆断。这一名单无疑难称完整,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广泛的好奇心,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真相。
4.人类基因组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威廉-约翰森(Wilhelm Johanssen)造出了“基因”一词,将其描绘成一种可令子女遗传父母特质的机制。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定义因特定原因而发生变化:基因是用以制造蛋白的DNA编码。1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绘制出第一个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但是,科学家却无法对完全揭开人类基因组之谜感到高兴,因为整个故事还有许多疑问。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只有1.2%左右的人类DNA代码用于蛋白制造:有些人称这些代码为“垃圾”。莱斯利-奥格尔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80年发表的论文将这种DNA称为“终极寄生虫”。然而,即便是在这个看似无用的DNA“垃圾堆”,研究人员仍在寻找有功能的片段。
似乎,就在我们对人类基因组展开深入探究时,我们才意识到对它们的了解远远不够。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部分人类DNA片段就好比基因“电话总机”。依附于这些片段的分子可以打开或关闭生成蛋白的基因,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诱发从抑郁到肥胖等众多疾病。
此外,这些“开关”在诞生以后可以调换,依附于DNA片段的分子可以被环境因素添加或删减。例如,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米尼最近发现,小老鼠母亲舔舐它们的频率改变了依附于小老鼠DNA上的分子,从而可能改变了它们的压力水平。正在实施的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希望对这些DNA片段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5.西伯利亚指骨
这一切都始于在西伯利亚山洞发现的一块拥有4万年历史的指骨。虽然一根手指似乎并不能令研究继续下去,但研究人员从手指中提取了DNA,用以搞清楚手指的主人。他们原本以为手指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或早期人类的亲属,但分析结果却发现指骨属于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士——研究人员称之为“X女士”。
研究人员特别对提取自指骨的线粒体DNA做了细致研究。线粒体DNA一般只通过母系遗传,是探索人类进化的绝佳工具。两个现代人的线粒体DNA可能只有数十处不同之处,但他们与尼安德特人的差异却有近200处。当研究人员将“X女士”的线粒体DNA与现代人做了比较后,竟然发现了大约400处不同。
这一发现又给人类进化过程增添了新的疑团。如果“X女士”代表一个新人种(这个疑问至今仍在讨论之中),那表明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原始人种从非洲迁出,与尼安德特人及欧洲和亚洲的早期现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有关潜在新人种(如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矮人族”弗洛勒斯人)的争议进一步证明了一个概念,即人类进化树有许多分支。由于智人是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种,所以,我们可能认为人类进化树是笔直的,呈流线型。
6.信息素
谈到爱情,人们往往会说一切取决于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人的吸引力确实与信息素有关联吗?51年前,彼得-卡尔森和马丁-卢彻(Martin Luscher)发明了“信息素”一词,用于描述在同一个物种成员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从此以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利用化学物传递重要话题的信息,如食物、交配和危险等,其中就包括许多昆虫以及从老鼠到吸血鬼鱼等物种。
所有这一切似乎表明,人类也可以利用化学信号交流,科学家实施了大量有关汗液气味的研究,试图证明人类信息素可以传递各种信息,例如,害怕什么东西,女人何时来例假。然而,令香水制造商沮丧的是,看上去没人能够找到相关化学物或受体。即便是那些坚决支持人类信息素存在的研究人员,也被迫承认“没有任何以生物测定为导向的研究导致真正人类信息素的隔离”。
7.神秘粒子
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看上去在识别由原子决定的一切事物的道路上畅通无阻。例如,他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他们怀疑世上一定存在某种力量,使得这些相互间强烈排斥的质子可以在原子核中紧密相连。这一猜测令他们相信,这种具有神奇力量的粒子可能是一种中间粒子——“介子”:比电子稍大,比质子稍小。
但是,研究人员在1936年扫描宇宙射线时,并没有去寻找介子。他们发现的未知粒子最终使得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谁定的?”宇宙射线包括大小相当于假设介子的粒子,研究人员由此认为他们发现了这种神秘粒子。
然而,就在物理学家继续研究这种粒子(后被命名为“μ介子”)时,他们发现它只是在大小方面“达标”。μ介子是一种相当好用的“胶水”,因为它们与原子核几乎不发生任何作用。数十年来,这一疑问始终萦绕在科学家心头,直至1979年物理学家发现了“胶子”,这是一种携带较强核力的粒子,能使原子核结合在一起。
虽然已经有一个问题得到解答,但仍有更多的疑问至今没有答案。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物理学家仍在寻找新粒子以完成标准模型。他们尤其在寻找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其他所有粒子的质量都源于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学家能否找到这种粒子?或者,研究结果是否与他们预想的有出入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蓝星新时代网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站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