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身“如“治国“(一)_1.网上文摘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1.网上文摘 > 详细内容
"治身"如"治国"(一)
发布时间:2014/3/28  阅读次数:2817  字体大小: 【】 【】【

"治身"如"治国"(一)

--读抱朴子的《养生论》


      抱朴子,本名葛洪,吾国晋代著名养生家。他不仅具有一套养生理论,而且躬行实践,炼丹制药,健步云游,寿八十余岁而终。其精粹短篇《养生论》可以说是吾国古代养生史上一篇名作。


  以国喻身,治身如治国,这是葛氏《养生论》的立论根基。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这个比喻恢弘辽阔,将治身之微观之事展现于宏观空间,以胸腹喻宫室,肢体喻郊境,骨节喻百官,腠理喻四衢通道;神喻国主,血喻大臣,气喻百姓。如何调度官民,折冲平衡,全看你自己了。那么,怎样才能治好这个"国"昵?抱朴子讲了基本的一条,那就是"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安国必先爱民,全身必先爱气。"民弊"必然"国亡","气浊"必然身衰。这种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是明眼人应当了解的。要治国而忘掉了民,要治身而忘掉了气,势必处于一片混乱。"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即使道理明白,如何治国、治身仍然需要匠心独运,费神耗力。治国要审时度势,治身也要学会认识自己,及时分析自己,采取正确对策。因为自始至终保持一身清气,实在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谁让你生在世俗社会,为了维持温饱,要干多少俗务,接受多少世俗的心理习惯啊!


      那么具体地讲,如何才能"善治己身"呢?抱朴子在不过几百字的短文中讲到了三个方面:


      扫除六害   "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为除六害呢?"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这六条不仅在当时社会很难完全做到,今天也是如此。但这并不能证明抱朴子先生的六条没有价值、没有道理。这六条的基本精神在当时是针对中上层人士而讲的,有积极意义,今天对各阶层人士来讲,仍有值得思考、玩味之处。其一,在名利、声色、货财、滋味上不妨淡泊一些,特别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不能看得太重,过于追求。事业要靠苦干争取,不能侥幸,不能追慕虚名,更不能沽名钓誉。随着电器化普及,"声色"给家庭带来欢乐,要适当享受,以调解精神,愉悦情性,但不可过分,更不能搞纨绔子弟那种"声色犬马",走向邪路,用"黄色"的东西麻醉神经。货财要靠正当途径换取,挣得多些,家里富裕些,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被"孔方兄"控制了头脑,变成钱串子脑袋,铜臭熏天,令人厌恶。滋味是可以讲究的,可以出现美食家,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人人爱吃,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业余的生活调剂,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此处。其二,"除佞妄"、"去沮嫉"两条是无论何时都需要的。佞言妄语,害己害人,不可不除;沮嫉之心,涣散队伍,不可不去。


  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六条,即抓住了养生精髓,从而延寿有望。


【"治身"如"治国"(二)】


  --读抱朴子的《养生论》
  
  坚持"十二少"   "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悲,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为什么要"十二少"呢?其道理是:"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多机则智虑沉速。"总的后果是"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要求一个人做到"十二少",未免有些苛刻、严酷。完全的"十二少"是不可能的。


      但是,抱朴子先生之所以讲这些,也是向人们提出一些告诫。"十二少"所指出的机理不能不令人深思。人应当拿得起放得下,遇事决断一些,不要过多思虑,以免"神散",远离亲人时,不必过多想念,以免"心劳";中了大奖,也莫多笑,以防"脏腑上翻";有不快事,切忌大怒,免得"腠理奔血";有磨难,亦莫多愁,车到山前必有路么,"头鬓憔枯"可值不得......办任何事都要有度量,沉着冷静,急不得,躁不得,哭不得,愁不得。躁急易生变,乐极易生悲,凡事不能过,"中庸"之道还是要讲求一点的。


      关键在于如何做到适中。这就要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教养和主要毛病,采取切实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循序渐进,朝"十二少"方向努力。素质、素养,要靠平素养成。急于求成则不能成功,过分压抑、控制自己未必是好事,需要发泄的时候,发泄一下比堵在心里好。要哭则哭,要笑则笑,宣泄之后再冷静下来,未尝不是良策。总之,"十二少"是个原则,但要适当掌握,不可强求。


    "四无"、"六勿"   "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久了容易疲倦,易形成职业病,不利于血液循环。运动宜交替进行,生活宜有所变换,坐一段后要活动一下,散一散步,做做保健操,呼吸新鲜空气;走一段路后,最好停下来坐一会儿,聊聊天,调节一下情绪,调整一下肌肉、经络;看一段书或电视后,需要起来活动,做做眼保健操,到户外向远处眺望,听课、听人演讲,同样需要休整耳朵。静与动、进与退、坐与行、睁与闭、正与反、无一不是辨证的统一,偏重一方就要出毛病。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参加宴会尤其如此,东西是人家的,肚子是自己的。贪杯、贪食,将铸成难悔的后患。"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又是讲适中。"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季节锻炼、养生需牢记,不要逞能。尤其是老年人晨练前应适当吃点东西,空腹不好。炎夏之夜吃西瓜莫太饱,半夜里尿多无助于健体。"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起后作息养成规律,过早起床会呼吸空气中不好的气体;过晚起床会呼吸屋内的酸臭味。


  归根结底,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心内澄,则真神守;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人不能办坏事,要有高尚道德,"行欺诈则神恶,行竞争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魂神乐生,魄神乐死)。"只要"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就会益寿延年。这是养生要诀。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炼丹""化液"之上。葛洪作为一名炼丹者,没有切肤之感是不会讲出这番话的。他认为想以"炼丹"求寿乃"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今日之欲长生者,难道不应当深戒么?——【编辑/整理:普善普乐(文豪)】



      抱朴子,本名葛洪,吾国晋代著名养生家。他不仅具有一套养生理论,而且躬行实践,炼丹制药,健步云游,寿八十余岁而终。其精粹短篇《养生论》可以说是吾国古代养生史上一篇名作。


  以国喻身,治身如治国,这是葛氏《养生论》的立论根基。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这个比喻恢弘辽阔,将治身之微观之事展现于宏观空间,以胸腹喻宫室,肢体喻郊境,骨节喻百官,腠理喻四衢通道;神喻国主,血喻大臣,气喻百姓。如何调度官民,折冲平衡,全看你自己了。那么,怎样才能治好这个"国"昵?抱朴子讲了基本的一条,那就是"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安国必先爱民,全身必先爱气。"民弊"必然"国亡","气浊"必然身衰。这种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是明眼人应当了解的。要治国而忘掉了民,要治身而忘掉了气,势必处于一片混乱。"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即使道理明白,如何治国、治身仍然需要匠心独运,费神耗力。治国要审时度势,治身也要学会认识自己,及时分析自己,采取正确对策。因为自始至终保持一身清气,实在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谁让你生在世俗社会,为了维持温饱,要干多少俗务,接受多少世俗的心理习惯啊!


      那么具体地讲,如何才能"善治己身"呢?抱朴子在不过几百字的短文中讲到了三个方面:


      扫除六害   "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为除六害呢?"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这六条不仅在当时社会很难完全做到,今天也是如此。但这并不能证明抱朴子先生的六条没有价值、没有道理。这六条的基本精神在当时是针对中上层人士而讲的,有积极意义,今天对各阶层人士来讲,仍有值得思考、玩味之处。其一,在名利、声色、货财、滋味上不妨淡泊一些,特别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不能看得太重,过于追求。事业要靠苦干争取,不能侥幸,不能追慕虚名,更不能沽名钓誉。随着电器化普及,"声色"给家庭带来欢乐,要适当享受,以调解精神,愉悦情性,但不可过分,更不能搞纨绔子弟那种"声色犬马",走向邪路,用"黄色"的东西麻醉神经。货财要靠正当途径换取,挣得多些,家里富裕些,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被"孔方兄"控制了头脑,变成钱串子脑袋,铜臭熏天,令人厌恶。滋味是可以讲究的,可以出现美食家,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人人爱吃,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业余的生活调剂,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此处。其二,"除佞妄"、"去沮嫉"两条是无论何时都需要的。佞言妄语,害己害人,不可不除;沮嫉之心,涣散队伍,不可不去。


  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六条,即抓住了养生精髓,从而延寿有望。


【"治身"如"治国"(二)】


  --读抱朴子的《养生论》
  
  坚持"十二少"   "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悲,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为什么要"十二少"呢?其道理是:"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多机则智虑沉速。"总的后果是"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要求一个人做到"十二少",未免有些苛刻、严酷。完全的"十二少"是不可能的。


      但是,抱朴子先生之所以讲这些,也是向人们提出一些告诫。"十二少"所指出的机理不能不令人深思。人应当拿得起放得下,遇事决断一些,不要过多思虑,以免"神散",远离亲人时,不必过多想念,以免"心劳";中了大奖,也莫多笑,以防"脏腑上翻";有不快事,切忌大怒,免得"腠理奔血";有磨难,亦莫多愁,车到山前必有路么,"头鬓憔枯"可值不得......办任何事都要有度量,沉着冷静,急不得,躁不得,哭不得,愁不得。躁急易生变,乐极易生悲,凡事不能过,"中庸"之道还是要讲求一点的。


      关键在于如何做到适中。这就要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教养和主要毛病,采取切实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循序渐进,朝"十二少"方向努力。素质、素养,要靠平素养成。急于求成则不能成功,过分压抑、控制自己未必是好事,需要发泄的时候,发泄一下比堵在心里好。要哭则哭,要笑则笑,宣泄之后再冷静下来,未尝不是良策。总之,"十二少"是个原则,但要适当掌握,不可强求。


    "四无"、"六勿"   "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久了容易疲倦,易形成职业病,不利于血液循环。运动宜交替进行,生活宜有所变换,坐一段后要活动一下,散一散步,做做保健操,呼吸新鲜空气;走一段路后,最好停下来坐一会儿,聊聊天,调节一下情绪,调整一下肌肉、经络;看一段书或电视后,需要起来活动,做做眼保健操,到户外向远处眺望,听课、听人演讲,同样需要休整耳朵。静与动、进与退、坐与行、睁与闭、正与反、无一不是辨证的统一,偏重一方就要出毛病。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参加宴会尤其如此,东西是人家的,肚子是自己的。贪杯、贪食,将铸成难悔的后患。"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又是讲适中。"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季节锻炼、养生需牢记,不要逞能。尤其是老年人晨练前应适当吃点东西,空腹不好。炎夏之夜吃西瓜莫太饱,半夜里尿多无助于健体。"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起后作息养成规律,过早起床会呼吸空气中不好的气体;过晚起床会呼吸屋内的酸臭味。


  归根结底,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心内澄,则真神守;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人不能办坏事,要有高尚道德,"行欺诈则神恶,行竞争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魂神乐生,魄神乐死)。"只要"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就会益寿延年。这是养生要诀。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炼丹""化液"之上。葛洪作为一名炼丹者,没有切肤之感是不会讲出这番话的。他认为想以"炼丹"求寿乃"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今日之欲长生者,难道不应当深戒么?——【编辑/整理:普善普乐(文豪)】
来源:http://user.qzone.qq.com/495363564/blog/1395945190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